粉体粒度测试系统作为一种高精度分析工具,能够提供详细的颗粒大小数据,帮助研究人员优化工艺流程并保证产品一致性。然而,为了获得可靠的结果,掌握粉体粒度测试系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不可少的。

一、准备工作
1、设备检查
在开始测试前,务必仔细检查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。确认所有组件(如激光器、检测器、进样装置等)均已正确安装且无损坏。检查电源连接和接地情况,确保设备安全运行。
2、样品准备
根据测试需求选择适量的样品,并将其均匀分散。避免样品中含有大颗粒或团聚体,因为这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。对于某些特殊样品(如易吸湿或挥发性物质),需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,如使用密封容器储存或在一定环境下进行测试。
二、校准与设置
1、设备校准
使用标准样品对仪器进行校准,以确保其测量精度。通常情况下,应按照制造商提供的说明书定期进行校准,并记录每次校准的数据以便追踪设备性能变化。如果发现测量结果偏差较大,应及时调整参数或联系专业人员进行维护。
2、参数设定
根据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测试模式(如干法或湿法)、分散介质及浓度等参数。不同的样品可能需要不同的分散条件才能达到良好效果。
设置所需的粒径范围和分辨率,确保涵盖所有感兴趣的颗粒尺寸区间。
三、样品加载与分散
1、干法分散
将干燥后的样品放入进样器中,启动设备使样品通过气流或其他方式进入测量区域。注意控制进样速度,避免过快导致颗粒堆积或过慢影响效率。调整气压或振动频率以优化颗粒分散效果,确保每个颗粒都能独立通过光束而不发生重叠。
2、湿法分散
将样品加入到含有适当分散剂的溶液中,利用超声波振荡器或其他手段充分打散颗粒。根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分散时间和功率,防止过度处理引起颗粒破碎。通过蠕动泵或其他进样装置将悬浮液送入测量池,在此过程中保持恒定流量以维持稳定的测试条件。
四、数据采集与分析
1、数据采集
启动测量程序后,系统会自动记录透过样品的光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。该曲线反映了不同粒径颗粒的数量分布情况。确保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没有外界干扰因素(如震动、温度波动等)影响数据质量。
2、结果分析
利用配套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,生成粒度分布图及相关统计指标(如D50、D90等)。这些信息可用于评估样品的整体特征及均匀性。对比历史数据或参考标准值,判断当前批次产品的合格与否,并为后续工艺改进提供依据。